氣喘藥一定含類固醇?低劑量免驚

受到環境和飲食習慣變化的影響,國內過敏人口逐漸上升,不少人因嚴重過敏而打亂生活秩序,臨床為了減輕過敏反應,可能處方類固醇成分藥物,讓患者擔心變成月亮臉、水牛肩或產生其他副作用,擅自停藥的結果反讓症狀變得更嚴重,且發作更頻繁。然而,治療過敏性疾病,難道類固醇就是「必要之惡」?

過敏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,依據個人體質和過敏部位不同,會分別出現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過敏性結膜炎、蕁麻疹、異位性皮膚炎等不適症狀。而全名為「腎上腺皮質荷爾蒙」的類固醇,主要作用在於抑制免疫系統的發炎,可達到抗敏立竿見影的效果,因此有「美國仙丹」的美名,但其抗藥性、月亮臉、骨質疏鬆、水腫、口腔黴菌感染、血糖上升等副作用也令人畏懼,不少過敏患者因而自行停藥,影響治療效果。

氣喘常備吸入式類固醇 吸畢不忘漱口防黴菌

事實上,以口服的抗過敏藥物來說,並不是所有過敏症狀都必須用到類固醇成分!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江嘉翎表示,臨床會使用到類固醇的過敏患者多為氣喘病人,且藥物屬於吸入式的低劑量類固醇,原則上遵照醫師和藥師的叮囑,安全使用可同時兼顧減輕過敏症狀和降低副作用。

不過,氣喘患者使用吸入式類固醇藥物後,千萬別忘記漱口、清潔口腔,以免一部份藥物可能殘留口腔中,久而久之導致口腔念珠菌感染。念珠菌是一種看起來很像酵母菌的黴菌,長期使用抑制免疫力藥物如類固醇時,就會引發大量繁殖。

緩解皮膚過敏症 長效抗組織胺不嗜睡

至於異位性皮膚炎、蕁麻疹、濕疹等皮膚過敏疾病的患者,臨床醫師多以抗組織胺為主要的口服藥物。抗組織胺具有拮抗組織胺的作用,對皮膚的過敏反應的治療較佳,對蚊蟲咬傷的肌膚搔癢和水腫也有不錯的效果。

目前抗組織胺藥物已進化到第三代,江嘉翎藥師指出,第一代抗組織胺口服藥的鎮靜效果較強,可發揮短期效果,很快就舒緩過敏不適,但卻有嗜睡的副作用;隨著藥物科技逐漸改良,較新的抗組織胺口服藥物已克服嗜睡的缺點,不具鎮靜作用,一天服用一次即可,屬於長效藥物,大幅減輕患者的服藥困擾。

吃藥抗過敏!別混搭葡萄柚汁

吃藥治病最怕讓救命藥變成毒藥!江嘉翎藥師提醒,無論是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,最好都要對酒精和咖啡忌口,且避免與葡萄柚汁一起飲用,以免增加或降低藥效。建議使用藥物前,可先將長期使用的藥品告知醫師或藥師,以避免相關交互作用的發生。

 

氣喘患怕副作用?錯誤用藥5迷思

 

29歲的洪先生平常身體很健康,但是6年前當兵出操的時候卻突然缺氧休克,被送醫急救才被診斷出罹患氣喘,但他卻不以為意,平均1年多只回診1次,家裡存放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已過期2年還繼續使用。醫師建議,氣喘患者每年最好每3個月回診一次,當氣管慢性發炎時一定要持續用藥,千萬別存有錯誤用藥迷思,以免日後發作時越來越嚴重。

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黃璟隆醫師指出,氣喘是一種慢性病,一項在2011年針對亞太地區氣喘患者的調查分析顯示,沒有症狀且肺功能正常的氣喘控制良好患者不到3%,另外有高達97%的氣喘病患是在控制不佳或未受控制的情況生活。目前推估台灣約有200萬人罹患此症,協會近半年來共回收145位病人的類固醇噴劑藥瓶發現,有7成的病人因為擔心副作用不敢服藥,還有氣喘患者的藥物過期長達5年卻不自知,患者最常見的錯誤用藥迷思包括:

【氣喘患者用藥5迷思】:

1.反覆發作卻不積極就醫,擔心使用吸入劑型類固醇就像口服類固醇一樣,但吸入劑型的類固醇只是吸進肺部,藉此緩解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症狀,並不會像口服藥物般會被人體吸收。

2.氣喘發作時自行噴支氣管擴張劑,過度依賴緩解型藥物,卻忽略正在發炎的氣管也需要治療。

3.感覺症狀稍微好一點就自行停藥,沒有完成治療過程,導致慢性發炎反應。

4.忽略藥物也有使用期限,原本1~2個月就要用完的劑量,但卻過期2~5年還在使用。

5.冬天氣候變化大,氣喘症狀容易惡化時習慣用西藥控制,但是到了夏天就擅自嘗試各種食譜、藥補等偏方。

年輕的氣喘患者到底有多不愛使用藥物?黃璟隆醫師指出,台灣20歲~40歲的成年氣喘病患遵醫囑度不高,平均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不願意定期回診,更沒有依照醫師建議定期使用氣喘控制藥物,往往都是等到病況發作時才肯就醫,有些人嚴重到喘不過氣來,有時天氣很涼卻全身冒冷汗,甚至無法平躺睡覺,要坐起來才會感覺舒服一點。

黃璟隆醫師提醒,為了讓醫師和病人對於治療氣喘的認知更明確,台灣氣喘諮詢協會以下治療準則。

【氣喘控制333治療準則】:

1.治療氣喘3階段,正確診斷及症狀控制、提升肺功能、調整用藥持續控制。

2.每階段至少3個月。

3.每3個月評估狀況,依照個人的肺功能和症狀變化調整治療。

【醫師小叮嚀】:

醫師建議,當氣喘患者症狀比較輕微時,可以用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治療,對於中度到重度的病人,醫師會視情況給予合併藥物的治療方式,患者一定要全程使用藥物持續治療並定期回診,才能夠有效降低氣喘的發作次數和嚴重度。

男子長期胸悶 直到暈倒才發現是氣喘

(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/綜合報導)有位29歲的洪先生,過去常有胸悶狀況,但卻不知自己有氣喘方面的問題,認為這是正常狀況,直到6年前,在當兵出操訓練時,突然出現無法呼吸、暈眩、意識模糊、缺氧的狀況,緊急送醫檢查後才驚覺自己原來罹患氣喘。

在發病後,卻因自我感覺症狀改善就自行停藥,發病6年來僅回診5次,此外,總在快要發作前偶爾服用藥物,甚至吸入型類固醇藥物過期2年都不自知。多年來,因沒有定期檢查與持續用藥,只要氣候變化或接觸過敏原就會誘發氣喘,隨著發作次數越來越多,他才感到困擾,開始意識到持續控制氣喘的重要性。

氣喘問題持續增加中 民眾應勿輕忽

氣喘一直是值得關注的慢性病之一,然而,目前全球約有3億人受氣喘所困擾,且在過去幾十年以來,不論是氣喘盛行率、死亡率、或因氣喘造成的經濟負擔,都持續增加中。

但卻有多數成人有錯誤的用藥行為,也就是不規律回診、不定期用藥、不使用氣喘控制藥物,然而這些行為都可能使自己陷入嚴重危機中,對此,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余忠仁醫師表示,診間觀察到許多成人患者病識感低落,且誤以為長期使用藥物不健康而自行停藥,導致氣喘控制無法達標。

若未控制良好 住院、急診風險高3倍

據亞太成人氣喘患者調查結果指出,各國成人普遍依賴緩解型藥物,台灣更有高達7成成人患者擔心藥物副作用,且據余忠仁醫師表示,診間常見患者對於吸入型類固醇會出現月亮臉、水牛肩等副作用的錯誤觀念,其實吸入型類固醇的劑量與副作用遠低於針劑或口服類固醇,可有效減少呼吸道的高度過敏,降低氣喘發作的嚴重程度。

令外,余忠仁醫師也表示,氣喘若未有良好控制,住院和急診風險比控制良好高3倍,氣管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,將陷入急性發作危機,嚴重可致死,患者應養成規律回診、定期用藥,才能真正控制氣喘。

氣喘控制333 謹記準則降低風險

最後,為解決國內患者不規律用藥的問題,呼應全球氣喘創議組織治療指引的氣喘控制階段概念,因地制宜搭配台灣3個月連續處方箋時程,國內首創「氣喘控制333」治療準則。

「氣喘控制333」將氣喘治療分成3個階段,不僅具體化氣喘治療標準,提升患者對於氣喘治療的認知,並搭配連續處方箋每3個月回診時間,提高用藥順從性,,以達到良好控制氣喘的目標:

1)正確診斷、症狀控制。

2)提升肺功能。

3))整用藥、持續控制,每個階段至少3個月、每3個月依照個人肺功能及症狀的變化,評估並調整氣喘治療狀況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圓真營養師 的頭像
    林圓真營養師

    醫院營養師~林圓真營養師~營養資訊收集站

    林圓真營養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